美好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机排行

文章内容

幻想水浒传攻略2023_幻想水浒传攻略1

tamoadmin 2024-08-06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怎样理解?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

1.“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怎样理解?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

幻想水浒传攻略2023_幻想水浒传攻略1

**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的论文范文篇1

 浅析岩井俊二青春**的美学特征

 一、长镜头与交叉剪辑下意境的营造

 从长镜头渲染下的青春纯爱**《情书》、《四月物语》,到交叉剪辑镜头下表现成长历程和蜕变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岩井俊二在影片风格和题材上都做了最极端的挑战,在其?青春片?所营造的意境中,爱情的唯美,生活的残酷,青少年心灵的困惑和压抑,都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真实精神世界的微妙探询。岩井俊二在影片中多用长镜头和快速交叉剪辑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身着白色衬衫的少年戴着耳机静静地伫立于青绿的麦田中,沉迷于莉莉周的音乐世界里。在**片尾处莲见刺向星野的镜头与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中小四用刀刺向小马的镜头叙事手法不谋而合。岩井俊二在一次访中也坦率地回应了这个问题,?我很喜欢杨德昌的**,但每个人对**的出发角度不同造就了对**理解上了差异,《牯岭街少年》中有一半也是我自己的心声,而另一半我把它放在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同样是青春成长题材的影片,《牯岭街少年》用的是一种压抑阴冷的含蓄表达,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则强调形式上的动感,热情、夸张、充满爆发力?。

 二、弱化情节强化情绪的主观表达

 岩井俊二在中国内地的走红,直接联系着?青春文学?,这也是其**创作的又一特色――建立在创作基础之上。当然,?岩井文学?中不可避免的导入了导演本身的价值观,相对于故事情节,他更注重人物的情绪表达和心理变化。一方面,他带着怀旧的情绪追溯逝去的时代,影片中对童年世界的怀旧成为成年人对青春的缺失的一种幻想性解决途径。《情书》中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在两条线索下的叙事时空中,通过两个素未谋面女孩的书信联系在一起,渡边博子在寄托哀思中无意探寻出一段尘封多年的爱恋,女藤井树在书信的来往中才发觉青春期的情愫早已生根发芽,只是随男主角的离开戛然而止。岩井俊二没有在叙事的策略上突出对死亡的恐惧,而是通过情绪的升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他通过社会的角度来表达对青年成长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影片《燕尾蝶》中,观众可以在碎片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到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微妙变化,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这也是?岩井文学?所衍生出来的弱化情节而强化情绪的?青春叙事?方式的建构。但是,此类情节弱、情绪浓的主观表达方式并不适用于任何题材的**,对其后期**主题的表达也有所限制。

 三、青春意象背后人性的共通之处

 ?意象,指对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在感受上,知觉上的体验。而**中的意象是表意之象,是导演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融合,它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产物?。写满藤井树名字的借书卡、刻在凤蝶胸前的燕尾蝶岩井俊二运用极简的影像风格,将青春的热烈与生命的脆弱透过自然意象和虚拟意象表现出来,对青春期群体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四月物语》中的落满樱花的街道和女主人公手中的红色雨伞是岩井俊二对青春短暂和热烈的意象隐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以太?一词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青春的神秘、崇高和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词。同样,《燕尾蝶》中所营造的并不存在的城市?元都?,象征着青春里欲望的深渊。岩井俊二把所有不可言喻的意象都融入了客观存在里,这也是他对?青春?充满无限可能的另类阐释。

 《燕尾蝶》的?蝴蝶?意象含蓄而凄美,暗示着两个女孩成长历程中的蜕变。固力果胸口的蝴蝶纹身是她存在的证明,她来过,以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姿态,带走了一只蝴蝶的脆弱和美丽;凤蝶,历经世间创伤却依然满怀希望,胸前刻的燕尾蝶是她长大成人的专属记号。她们渴望飞翔,即使是在追求人生破茧而出一刻陨落,岩井俊二用这种独特的青春意象,表达了他对已逝青春的祭奠。沉沦或者毁灭因其阴暗而被**避之不谈,但这却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岩井俊二试图将成长中的青年从喧哗虚幻的社会现象中抽离出来,从而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真实世界的难能可贵。

 岩井俊二是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导演,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创作**的理念是彻底极端的?。在影片《燕尾蝶》中,他塑造了强盗、和拾荒者的不同身份来展现大城市高速运转中一群病态而畸形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的场景,但他并没有将这种阴暗彻底的呈现,而是从他们苍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的缺陷里挖掘出了人性深处共有的善良。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青春里,少年依然保留着内心的纯净。

关于**的论文范文篇2

 浅析日本**中的中国古典文学

 1.研究背景

 **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于19世纪末从欧洲传入日本后,成为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大众,并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于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迎来了其黄金期。以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1951年)为首,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1952年),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1953年)等连续在国际**节上获得大奖。纵观日本**的获奖史,日本的时代剧,也就是极具日本风格的**,获得了国际**界的欢迎。但是,很少为人所知的是,日本**不仅从自己的?日本风?中取材,同样也将外国文化作为素材,并加以改编。例如作为**推广初期的明治、大正时期,那时的观众所最为熟悉的外国文化,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

 2.不同时代中的以中国古典题材的日本**

 尚处于日本**草创期的1911年,吉泽商店制作了《西游记》。紧接着1912年,在西游记广受好评的情况下,再接再厉摄制了《三国志》。另外,还有很多例如《豹子头林冲》(1919年、日活向岛摄影所、小口忠导演)、《西厢记》(1920年、日活向岛摄影所、田中容散导演)等一系列以中国古典作为题材的**被持续不断地搬上了日本大荧幕。

 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主流也由无声进入了有声期。战争时期,日本**又制作了一系列如《孙悟空》(1940年、山本嘉次郎导演)、《水浒传》(1942年、冈田敬导演)、《战争》(1943年、牧野博导演)等为日本帝国主义服务的国策**。

 日本战败后的1950年代,日本**进入了转型期,迈入了黄金时代。《杨贵妃》(1955年、沟口健二导演)、《白夫人的妖恋》(1956年、丰田四郎导演)、长篇**《西游记》(1960年、薮下泰司、手?V治虫、白川大作导演)等各种日本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古典文学题材的**,不但在日本上映,还进入了香港及东南亚等华语圈市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10年代,电视取代**,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成为了时代的主流。18年至1980年,日本电视局制作的系列连续剧《西游记1》和《西游记2》,不但在日本受到广大观众好评,甚至被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进,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另外,于2007年制作的**版《西游记》(泽田镰作导演),以43.7亿日元的票房,位居当年日本本土**收入第四位。

 3.从中国古典文学到日本**

 以《西游记》为首,《三国志》、《白蛇传》等以中国古典为原型的故事,经由日本导演、编剧以及演员的演绎,介绍给了日本的观众。但是,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地方经过了改编,展现出了与原作颇为不同的风味。

 将外国的古典作品翻拍成**,将具有各种全新的可能性。并且,虽然原作是古典文学作品,但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变化。例如《白蛇传》,最初冯梦龙主编的《警世通言》版本,其中的白娘子的性格,以及最后的结局,都与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地《白蛇传》颇有不同。而日本**选择哪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故事底稿,则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历史故事也同样,由于制作方所处国家和立场的不同,讲述出的故事也会具有情节上的差异。上文中提到过的日本版《战争》这部**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日本版的各类中国古典或历史故事**与原版的异同,可以从中发现其政治意图及意识形态,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结论

 因此,狭义上而言,本研究为日本**研究,但广义上而言,其实为媒体以及大众文化研究。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历来未被传统研究所重视,因此,分析此类**将可一窥日本**的时代特征、对外来文化的受容史,以及中日**交流史。更是对日本**史的一种补充,具有不可轻视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关于**论文范文

2. 有关微**论文范文

3. **鉴赏论文

4. 关于大学生**论文范文参考

5. **赏析论文范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怎样理解?

我感觉自己的精神状态应该由自己做主,做一个开心快乐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近期,与“确诊式文学”相关的段子屡屡冲上热搜,一个明确的出处大概是“西安人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

一位西安市民表示,由于西安游客太多,自己和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沈眉庄一样,已经不想出门了,准备窝在家里把外面让给外地游客。类似的,如“北京人被正式确诊为哪吒”,“福建人正式被确诊为孙悟空”,“广东人正式被确诊为依萍”。“

“确诊式文学”的火爆实际上是网友们组织的一场理性又幽默的情感宣泄。

无论是面对高温或暴雨的极端天气还是人生的种种不如意,网友们以“确诊式文学”自娱自乐,用风趣的语言解构生活的辛苦,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调侃过后,“沈眉庄”“孙悟空”“懒羊羊”们又回到自己原本的角色,继续元气满满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这并非偶然,我们借助角色形象,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我们在被“确诊”为一个其他形象的同时,更是进一步走入了自己的心灵。“确诊式文学”让我们在茫茫碌碌的生活中有了一个观察自身情绪、表达自身感受的新鲜方式。

面对变化不定的现实生活,“确诊式文学”让我们为自己的情绪留了一个可以向外宣泄的窗口。如果说“我心累了”太过直白,那么一句“被正式确诊为安陵容,因为我已经筋疲力尽”就刚刚好,含蓄又不失风趣。被我们压抑的非理受由此得到了梳理和调整的机会。无论是高温还是暴雨、还是倒霉,我们都可以用这种调侃的方式为自己“解压”。这不仅是一种让他人察觉到自己处于不良状态的方式,更是“精神疲惫”“精神亚健康”受到自身重视的表现。

进一步来说,“确诊式文学”也是一种个体精神的慰藉。通过与角色共鸣,我们可以暂时将精神抽离出现实的困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栖身一角。并且在很多时候,“确诊式文学”不仅存在于个体对自身的调侃中,也能用来形容某个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如:济南人被正式确诊为甄嬛,因为济南的天比甄嬛罚跪那天都热;西安人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因为不想出门……“确诊式文学”可以带给我们极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让个体感受到自己不是独自经历这一切,满足我们那份渴望被理解的愿望。

我们在将他者形象投射到自身的同时,也别忘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不被定义的独立个体,而非某一个角色。我们要避免受到角色形象的影响,草率地为自己贴上某一方面的标签。我可以是任何形象,同时更是复杂、真实的我自己。“确诊式文学”不仅是自我个性的宣扬,更是对内在精神的探寻;不仅是在回答“我是什么人”,也是一场关于“我想成为什么人”的思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什么意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句话是在表达人生和自然界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其中的悲欢离合。通过“月有阴晴圆缺”,暗示了月亮经历了不同的变化,有时阴暗隐藏、有时明亮圆满,有时完整无缺、有时残缺不全。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人生中,即人们的悲喜情绪和命运也会经历起伏和转变。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何事:为什么。

长向:总是在。“长”指有长时间,长期的意思,又可引申为总是,长久以往。“向”是介词,意思是在。

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但:只。

千里共婵(chán )娟(juān):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

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这句熟悉的诗句意思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这一句诗出自于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水歌头·明月几时有》,原诗句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这首诗的全文翻译是这样的: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