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机排行

文章内容

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_lol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tamoadmin 2024-08-11
1.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的原文译文2.读书笔记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16)3.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4.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有哪些?5.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告诉我们什么道

1.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的原文译文

2.读书笔记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16)

3.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4.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有哪些?

5.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_lol三十六计欲擒故纵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

刃②。需,有孚,光③。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

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③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

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

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

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古人按语说: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

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展转

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

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

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

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

敌人的目的。诸葛亮七擒七纵,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

的影响, 稳住南方, 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

“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

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绝妙战例。蜀汉建立之后,定下北伐大计。当时西南夷酋长孟获率十万大军侵犯蜀国。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决定亲自率兵先平孟获。蜀军主力到达泸水(今江)附近,诱敌出战,事先在山谷中埋下伏兵,孟获被诱入伏击圈内,兵败被擒。

按说,擒拿敌军主帅的目的已经达到,敌军一时也不会有很强战斗力了,乘胜

追击,自可大破敌军。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孟获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响很大,如

果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不然的话,南方夷各个部落仍

不会停止侵扰,后方难以安定。诸葛亮决定对孟获取“攻心”战,断然释放孟获。孟获表示下次定能击败你,诸葛亮笑而不答。孟获回营,拖走所有船只,据守沪水南岸,阻止蜀军渡河。诸葛亮乘敌不备,从敌人不设防的下流偷渡过河,并袭击了孟获的粮仓。孟获暴怒,要严惩将士,激起将士的反抗,于是相约投降,趁孟获不备,将孟获绑赴蜀营。诸葛亮见孟获仍不服,再次释放。以后孟获又施了许多计策,都被诸葛亮识破,四次被擒,四次被释放。最后一次,诸葛亮火烧孟获的藤甲兵,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的原文译文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有同名**《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读书笔记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16)

原典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①。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释

①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为: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有大吉大利。

按语

所谓纵着,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随之,故蹑展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故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欲擒故纵是什么意思

1.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

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fu), 光 。

2.译文:

逼迫敌人太紧,可能遭遇反扑;

让敌人逃跑,其气势自然消减,

紧跟逃敌而不过分逼迫。

使敌兵劳累,士气消减,溃不成军后再去擒拿,

这样不经历血战就可取得胜利。

要善于等待,这样会对我方有利。

3.计名由来:

欲擒故纵: 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不加戒备。

比喻为了更好的控制,故意放松一步。

军事上指要使敌军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

必须示以一线生路,

让其抱有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

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己的战机。

此计最早表达是在《老子》第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这段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后世对此多有发挥。

后来慢慢演化为: 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

欲擒故纵,意思是为了捉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不打草惊蛇,使他没有防备,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

4.故事链接

姜太公说,攻击强敌一定要先养成他的强横,促使他的扩张。过分强横,一定会遭受挫折,过分扩张一定会出现缺口,就可以借机攻击他。

人常说,老天欲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

《左传》中有一则故事: 郑庄公的母亲不喜欢他,而宠爱他的弟弟段,屡次为段要求各种超过规定的封赏,郑庄公都答应了。

段骄纵日盛,与母亲合计谋反,郑庄公名正言顺地出兵打败了段。

郑庄公心计之深可见一斑,他以纵容弟弟为手段,达到了消灭弟弟的目的。

三十六计的欲擒故纵有哪些?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意为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成语出自典故,不论是考试还是写文章的时候,都可能需要使用成语,那么欲擒故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详细内容 01

欲擒故纵,意思是“想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

比喻为了达到进一步控制的目的,故意先放松一步。

02

擒:意思为“捉”;纵:意思为“放”。

欲擒故纵,即为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03

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04

历史战例:石勒欲擒故纵除王浚,苏无名抓盗贼,郑武公“欲擒故纵”灭胡国,诸葛亮七擒孟获等。

05

古代常有用欲擒故纵的战略,现代社会,可能经常在情感交往上,会出现有欲擒故纵的方式。

三十六计中,欲擒故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建兴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祗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两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图谋反篡位。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王浚势力强大,石勒恐一时难以取胜。他决定用“欲擒故纵”之计,麻痹王浚,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珍珠宝物,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拥戴他为天子。信中说,现在社稷衰败,中原无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资格称帝。王子春又在一旁添油加醋,说得王浚心里喜滋滋的,信以为真。正在这时,王浚有个部下名叫游统的,伺机谋叛王浚。游统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却杀了游统,将游统首级送给王浚。这一着,使王浚对石勒绝对放心了。 公元314年,石勒探听到幽州遭受水灾,老百姓没有粮食,王浚不顾百姓生死,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民怨沸腾,军心浮动。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到了幽州城,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来拥戴他称帝,根本没有准备应战。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王浚中了石勒“欲擒故纵”之计,身首异处,美梦成了泡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