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游戏攻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单机排行

文章内容

永远的7日之都牺牲的意义结局达成方法_永远的七日之都攻略牺牲的意义

tamoadmin 2024-08-30
1.在上海追寻淞沪抗战的印记2.人活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可往往会做一些牺牲,那生活还有意义吗?3.让命运相遇在自己手中(活出生命的意义)(2)4.通关《巫

1.在上海追寻淞沪抗战的印记

2.人活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可往往会做一些牺牲,那生活还有意义吗?

3.让命运相遇在自己手中(活出生命的意义)(2)

4.通关《巫师3》后,你对游戏剧情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永远的7日之都牺牲的意义结局达成方法_永远的七日之都攻略牺牲的意义

那些恋爱观很正的文案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尊重和接纳。

新鲜感总会过去,责任和教养不会。

我始终觉得,爱意就是要让对方感受到,要学会大大方方的表达爱意,而不是冷冰冰或者讲反话,爱永远是炽热的,永远都是。

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是彼此鼓励和支持,互相滋养和成长,一起并肩去对抗生活的困难,而不是让你失去热爱生活的信念。

不要为了想谈恋爱而去谈恋爱,要因为喜欢,就是那种恰巧的温柔和眼里的星光都对上。

真正的爱并非一种感觉,它更多的一种责任。真正的爱,一定不是瞬间的感动,彼此牺牲、彼此成就、彼此尊重。

对不起,我知道对你来说,我接受表白是你所希望的结果。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我想要进入一段恋爱,是要很喜欢很喜欢对方才能答应的,因为我没能像你喜欢我那样喜欢你,所以我没有办法就这样答应你,谢谢你的喜欢,希望你好,遇见互相都很喜欢的人,拥有更完美的爱情。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应该是从喜欢里得到力量和快乐,而不是花光所有的力量和快乐去喜欢。

在上海追寻淞沪抗战的印记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为了家人不惜做出种种牺牲,自我牺牲是真正的爱吗?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自我牺牲”一节中写到: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的滋养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派克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牧师,本身工作繁重,却总是尽一切力量事无巨细地为家人做各种事,包括替已成人的儿子买新车;每个周末陪妻子进城看歌剧或**,尽管他讨厌进城,不喜欢听歌剧;他还为妻子和儿子收拾房间,因为他们从来不打扫卫生。虽然他甘愿为家人牺牲一切,到头来却使家人脆弱而无助,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整天无所事事,牧师不得不带全家人接受心理治疗。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这位牧师的妻子和儿子的问题与他的“自我牺牲”关系密切。牧师却认为:我爱他们,不可能不管他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有理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在咨询过程中,派克发现:这位愿意为家人牺牲一切的牧师,他的真正目的,却是不想成为一个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他是为了维系自我的美好形象。

?对于牧师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派克写到:他应该意识到,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心,更需要用脑。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他应该意识到: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他需要摆正角色,不能对家人惟命是从,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满和期望,这对家人的健康有好处。

?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还有一类人把自我牺牲当成是真正的爱,就是受虐狂。他们有一种错误观念,自我牺牲甘心受虐。其实,他们的潜意识蕴藏着更多的是恨,并渴望得到发泄和补偿。

?派克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人被丈夫遗弃后,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她哭诉丈夫对她虐待成性,在外面有很多女人,还会把买食物的钱统统在赌光,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深更半夜才回家,回家后不是咒骂她、就是毒打她。这位女士受虐长达20年,跟丈夫两度离婚又两度复婚,中间无数次分手与和好。就在找医生做了两个月心理咨询后,丈夫回头找她,她再次跟丈夫和好,还表示:因为我爱他呀,谁能拒绝爱呢? 派克对此分析道:这个女人乐于忍受虐待,是否因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种道德的优越感呢?当离家出走的丈夫请求她的原谅时,她便由被虐待者转变成虐待者,享受到了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怜让她备感优越,她感受到的是报复的愉悦。她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她不愿受到善待,因为那样就失去了报复的前提。受虐者把忍受虐待视为真正的爱,然而她们忍受虐待的动机,是来自恨而不是爱。

派克写道: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核心动机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 “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对此,派克写到: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我们生儿育女,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人活的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可往往会做一些牺牲,那生活还有意义吗?

在上海追寻淞沪抗战的印记

“1937年8月,侵华日军从罗泾小川沙登陆,我才出生两个月,是舅舅从夹篮里把我挑到唐行,算是保住了一条小命,因此我也是日军屠刀下活下来的幸存者。”83岁的沈同宝老人平静地讲起那段硝烟中的往事,面庞布满沟壑。

这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1932年的“一·”和1937年的“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都在上海宝山。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一方大石上,记录了血染的一页:“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我爱国将士英勇抵抗。九月一日至七日宝山县城守军姚子青营多次抗击日军猛攻,全营壮烈牺牲,姚子青时年29岁。”

宝山是上海的门户,地处长江出海口,地势平坦,联结京沪铁路,又是港口必经之路,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时任国民革命军营长的姚子青率部600人,面对日军2500人在坦克、飞机、舰炮配合下发起的进攻,浴血鏖战守卫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就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建成,这里也是“姚子青营”壮烈殉国之地。

作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解放纪念馆馆长,唐磊熟稔这段历史:“这是全民族抗战中一场重大的战役,战役用时间赢得了空间,为持久抗战打下了基础,保存了力量。经过3个月的充分准备,战争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机构的转移争取了时间,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唐磊告诉记者,如何让观众从专业角度了解中国***一路走过来的光辉历程,也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使命。记者看到,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正在推进实施二期扩建工程,在老馆东侧,新建的上海抗日战争纪念馆已进入布展阶段。“呐喊”“血泪”“硬土”“堡垒”“怒吼”“同盟”“凯歌”,展陈分为7个部分,通过大量史料、文物、、艺术创作,辅以沉浸体验、场景演绎,构建情景化空间等多媒体手段,将全面反映上海14年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凝聚上海的峥嵘岁月与红色记忆。

“上海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和抗战时期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其在党领导下的沦陷区抗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忽视的典型意义。”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韩洪泉说。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教育,作为上海市首批15家“四史”学习教育推荐场馆之一,淞沪抗战纪念馆于今年5月创新推出红色宣讲明“四史”活动,由“参观展馆+烽火讲堂”的微课程+专家特别定制课程组成。除在阵地授课外,还推出“移动课堂”,讲解员将“微课程”送出去,不断扩大“四史”宣讲辐射面。

在此基础上,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整合辖区内红色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结合抗战纪念设施发掘利用,丰富“四史”教育红色研学游线路,取展厅讲解、景点寻访、社区讲座、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打造“看得到文物”“听得到史实”“感悟得到精神”的“四史”红色文化宣讲品牌。

在淞沪抗战纪念馆,有两面挂满抗战老兵头像黑白特写的照片墙。“老兵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唐磊告诉记者,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自2005年至2012年8年时间内先后访了60多位抗战老兵,并将访资料梳理成册,先后出版了3册《口述淞沪抗战》,访作为馆藏资料使用,如今这些老兵都已去世。

“一件件旧物让一个个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这种让红色文物‘开口说话’的讲述方式,让历史更深入人心。”有观众留言。江水奔涌,晋元路、八字桥、孤军营、番禺路伤兵医院、天通庵、蕰藻浜季字桥、张华浜、公大纱厂、汇山码头……这座城市里,战争的印痕依然可辨,那股精神更已深深注入城市根脉。

让命运相遇在自己手中(活出生命的意义)(2)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快乐幸福而已。 我一直都是这么想的。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必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一件小事情去寻求小快乐,生活一定会更加充实。曾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说你喜欢保持你的性格,那么,你就无权拒绝你的际遇。”因为,人的一生无论怎样艰苦困难,都必须自己亲身经历,别人是无法代替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而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和了解自己之时,才能拥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性格,才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的爱好和习惯,不仅要把快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而是要自己去努力寻找的。 学会快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其实每个人都有感情的波动,每个人都会有脆弱和坚强的一面,苦乐全凭自己的判断。每件事情的好与坏,各人自有各人的看法,各人自有各人的道理。 不是有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如果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患得患失,顾前想后,那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这并不是说是个缺点或者是软弱的表现,但有时候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优柔懦弱的性情确实会使你带来更多的烦恼和痛苦。该舍得就舍,该留得还是应该留,不要即想留也想舍,那样,你永远会被这种思想负担所累,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快乐。每天多给自己一点快乐的理由,不要为过去的烦恼所牵连。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去寻找快乐的手段和目的。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自己认为这样做值得的就行了,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然后坚定不移地就朝这个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正确把握大方向,才能有心情去寻求每一天的快乐之源泉。我没有什么超然的人生境界,也不想去追求什么人生的成功与荣誉,也不必去探讨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我不敢说自己有着怎样高深的思想境界以及豪迈豁达的胸襟。平时多给自己创造小机会,保持一种恬淡的心情,轻松地去享受人生的一些小乐趣就已足够了。人不可能每天都很快乐,困难的时候要学会超越痛苦,然后,给自己一个微笑,心超世外,平心静气,快乐就会来找你…

通关《巫师3》后,你对游戏剧情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作者在集中营里面所受到的折磨以及那些令人恐惧的过程,最后作者用尽一生写出了意义疗法。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什么叫做意义疗法,意义疗法对我们每个人又会产生什么不同层面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而工作也许就是我们现代人的奥斯维辛,如果我们觉得工作给我们带来了折磨和痛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工作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我们前面讲了 “弗兰克尔”的经历,并且从他的经历延中伸出了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大约常用的有150多种。 我们平时在治疗这些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的时候,传统的心理医生会使用“弗洛伊德”的暴露疗法, 但是这些却很难解决最终的价值观问题,人最难改变的不是习惯,而是价值观。

弗兰克尔萨的意义 疗法是属于存在主义疗法的一种, 什么叫存在主义疗法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到存在主义疗法的发起人叫 “萨特” 他的学术就叫存在主义哲学。 弗兰克尔觉得自己在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前, 他是没有完全理解他老师所讲的意义疗法的, 他当时觉得人怎么可能会为了意义而去牺牲自己呢?人怎么可能会为了一个听上去很空虚且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信仰去牺牲自己呢?

但是当他进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两年地狱般的折磨之后依然顽强的活了下来,他才忽然意识到人活着确实需要一个意义。弗兰克尔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出来以后就去了美国,然后他在美国建立了意义疗法这样一个伟大的体系。

为了研究意义疗法他对美国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他的调查问题是,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经过调查后发现16%的人首要目标是赚钱、而78%的人首要目标是发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在他做进一步调查时,他发现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只有5%的人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而95% 的人并不了解生命的意义。而在20年后,当这些学生年纪接近40岁左右,这些人中间那5%的人就掌握了95%的权利和财富。

所以到底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我们的方向,价值观就是指我们前进和生存的心态,而心态就是人的方向

心态就是你赖以生存的重要价值。一个人到底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是为了名誉还是金钱?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因为你的存在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生命的长短和方向。

比如说有一个土豪,他认为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为了快乐,所以他一生中的就不断的拿钱买快乐。一开始可能是买块地,后来买套房,再子后来买时装,买海鲜,买游轮,等到这些全到有了之后,然后他就会开始去买快感,然后去Xi 毒,去冒险,最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因为物质所获得的幸福是有限的,所以他的快乐也是有限的,自然他的人生价值也是有限的。

当一个人拥有很多个目标而为此而焦灼的时候,矛盾、纠结的时候,就会得焦虑症。当一个人没有目标的时候,就会得抑郁症。所以人的情绪像一个钟摆一样,当他空虚的时候,他会得抑郁症。当他有两个以上的目标的时候,他就会得焦虑症。

比如说、我又想挣钱多,还想不花力气,这就有两个目标。我又想买最好的黄瓜,但又想它是最便宜的,这就会自相矛盾和纠结。那么当一个人拥有两个以上的目标就会导致你出现焦虑。

因此人类比动物更容易得焦虑症和抑郁症,因为人类的幸福来源于两个方向。

一种是因为获得而得到的幸福

一个是因为奉献而得到的幸福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获得,那么他的幸福是有限的,因为获得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因为获得而得到幸福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奉献,那奉献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他人生的追求也是不会停止的,他会永远有追求,永远的有目标,所以永远都会幸福。

所以心理学是这样解释性格的,性格就是心态加习惯,心态就是你的方向,习惯就是你的步伐。所以性格就包含了你的心态、你的价值观、你的方向、和你的行为习惯。

所以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加心态就是你的性格,所以我们才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那么一个孩子他会在多大的时候开始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呢?首先孩子会在六七岁的时候问我是从哪来的?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会问我将走向何处?在25岁的时候就会问我是谁?这三个人生哲学命题就决定了他的价值观。 我从哪来决定了我的传承,我上哪去决定了我将为谁而工作和生活,我是谁决定了我自己有几斤几两,我将准备为别人做些什么?

人生的目的不在于我自己多么完美,而是我和这个世界建立了怎样的联系?如果你对这个世界是给予和奉献的关系,你的一生都会变得非常有价值,生活会充实有,因为奉献会让你感受到你存在的意义。

那么人为什么要有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意义才是正确的呢?弗兰克尔认为正确的意义,正确的价值观是远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是利他的,而不是立体的。如你的目标是完全建立在为别人服务的基础上来获得自我价值的,那么你会活得无比的愉快。

弗兰克尔研究还发现,如一个人没有正确的目标,那么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发现,那些自杀、抑郁、焦虑不安、心理枯竭、心理障碍等问题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人都看不到未来,生活也没有任何目标。他们都不了解生活的意义和责任,在他们的眼里,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毫无意义,他们不能从生活中得到任何东西,而这样一个没有生活目标特别容易放纵自己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堕落,逃避现实,常常回忆过去。

研究还发现,如一个人的目标全部都是为了自己,那么他将活得毫无意义。只有那些内心有为他人着想的人,他们才会活得更有意义。这个作者还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实验,他们找到敬老院的这些得了慢且年龄相仿的老人,然后给三层和四层的老人每个人都送了一盆花,但是第四层的老人他们就不需要去管这些花,所有选花、浇花,打理的工作全部都交给护士来完成。然后要求第三层的老人自己去选花,自己负责浇水打理这些花。

经过了两年的观察之后,发现第四层的老人死亡率是第三层老人的 1.5 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第四层的老人每天都无所事事,不需要负任何责任,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别人伺候好的。而第三层的老人他们为了培育花草,他们会去跟别的老人交流经验,因为他们有责任把这些花草养活,所以他们就会特别愿意去观察这些花花草草的成长。经过这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们真正的发自善心的为老人好,那么我们就应该让老人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责任感。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女性朋友,她们在家里特别的贤妻良母,在外工作也特别的上进,特别的温柔体贴的一个人,但是她的丈夫可能会自杀,或者她丈夫会有外遇,为什么?因为她们在家里没给到自己的丈夫任何责任感,久而久之这个丈夫就会觉得自己在家里是多余的,是没用的。所以想要培养自己的丈夫对家庭的责任心,首先你得让他参与到家庭建设中来。

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是谁,然后再去了解自己是做什么的,比如说你是一个医生,那么你就要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需要为一这份工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你是一个孩子的爸爸,那么这就决定了你首先要对你的孩子负责。如你是一个浪子,你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是一个想干嘛就干嘛的人,你的内心人为什么最重要,你在心中是怎么看待你自己的,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你内心的价值观。

弗兰克尔找了一批人来做实验,她给这些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你现在是一个临终的病人,然后你觉得自己只有一天可活了你会选择做什么?按照我们国内的传统,设这个人得了绝症,家属和医护是不会跟这个患者说的,但是国外在这方面有区别,有很多国家的患者,他本人对自己的病历是有知情权的。医生会告诉患者说, 你大概还有 3个月,或者还有10多天,他们会把这些信息如实告诉患者,然后让患者调整自己,决定怎么去过后面的生活。

尼也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就认为如一个人明白了为什么而活,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承受所有生活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平时强调的管理方法,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其实都是在研究如何活。

这个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我们到底是为何而活。

我们不要试图通过去改变外部环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你需要对自己负责任,而为自己负责任的方式就是你要有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并且将这个目标能持之以恒。

你认为生活是一种 游戏 ,还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悲剧 ?还是一种使命?还是一次大冒险?还是一次涅磐?还是利他主义?还是互相利用? 还是什么都不是?每一个回答的意义都不相同,你所选择的回答就代表着你赋予生活生么样的意义。

生活原本是没有意义的,生活需要你赋予它意义。一个人每天吃三顿饭,不是大米就是白面,会不会觉得很烦?今天早上起来要吃两个馒头,为什么不是吃一个?如你为了减肥,那你可能就会吃半个馒头。如你今天出去要干苦力, 你就会愿意吃两个馒头,而且还要加一块牛肉,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宁可难吃他也得多吃。如你是一个医师,你每天都需要面对众多人,可能有的病人还会袭击你,那么你今天肯定得吃两个以上的肉夹馍,不然的话可能这个病人一推就把你推倒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在遭受失败、挫折、和苦闷的时候,都会产生一种疑问,就是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受到三种束缚。

第一种约束就是;我们目前只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领域是有限的。

第二种约束就是;我们不是独自生存的,我们周围还有其他物种。

第三种约束就是;人类有,人类没有爱情和亲情,就不可能传承他的生命。

就是这三种生命的约束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我们的任务、和我们的使命,一个人如何对待这三种生命的约束,也就恰恰反应了他的价值观。你怎样去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回报你。如果你愿意爱别人,工作也勤奋、愿意交友、愿意对朋友奉献你的才华、给予他们帮助、助人为乐、那么你就会获得友情和快乐、同时你也会因此获得完美的爱情并且繁衍生息。

在工作中因为你的勤奋付出从而获得经验、价值、和回报。你真心付出的所有最终都会转换为你应该获得的一切,因为一个人一心只想奉献一心只为别人着想的时候,别人是能感觉得到的。因为人际关系是交互的,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有一句谚语就说, 永远不要和永远不吃亏的人来往, 如果你是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你爱了100个人,你就会有100个人来爱你,如你只爱自己,那么一辈子就只有一个人会爱你,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弗兰克的意义理论认为人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和他人建立一种 健康 且有建设性、相互帮助、相互奉献的一种联系, 所以人要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马斯洛认为;人生的动力是需要。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动力是欲望。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生的动力是条件反射。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意思是,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的,最低的需求是对生理的需要,然后是对安全的需求,然后是对归属的需求,然后是对爱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一个阶段都在追求自我实现。但是后来 “阿德勒” 在研究的时候发现, 当人类满足了自我需要之后,才发现人的最高境界是奉献。 就像我们对孩子一样,当一个人的需求欲望满足了之后,我们对孩子永远都是无私的奉献。

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华去帮助别人改变的时候,这时候人类就会出现无比满足的成就感。就是当你是一个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之后的人,你在辅导你的孩子之后,不管他获得了什么样的奖励,或者是拿到什么样的证书和文凭

或者是为 社会 做出了任何贡献,你都会不由自主的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有的人就会说,我们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考虑呢?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是当一个人只为自己考虑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结果呢?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道路会越走越窄。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一个叫潘晓的人给中国新闻杂志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 为什么人生道路会越走越窄? 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很深刻问的题; 是我为还是为我? 最后通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首先是我为,然后才为我。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秋天和春天是不可能倒着过来的。

那么人类是从多大开始 探索 生命意义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系统探究, 人类是从5 岁开始 探索 舍命意义的, 在5 岁之前不要去给孩子讲这些意义,因为太早让孩子知道这些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症。 那么5岁之后, 孩子就会问你人会死吗? 人死了会去哪个地方? 当孩子5 岁的时候, 他如果问这个问题的话,我要先通红比喻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带孩子去爬山, 然后把孩子带到一棵大树下。 跟孩子说绿叶会吸收氧气,然后还会开花结果。 大树它也会落叶,当秋天的时候,它的落叶会变成肥料滋养树根, 树根在滋养树干,然后再长出新叶子。 生命就是如此的循环, 而在每一个循环的环节都要尽自己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人的生命也分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肉体,第二部分是生命。我们每天吃饭喝水就是为了把它转化为各种营养然后供应到我们的肉体上,然后维持我们的生命。所以当人死了以后,虽然他的肉体死了,但是他的生命力依然还在延续,那么它在哪呢?生命在你儿女或者其他亲人身上的DNA里头延续。所以人类繁衍自己的后代,或者所献血捐献器官,这些方式就会带着你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人的肉体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的生命却是漫长的。所以人不要自己去结束自己的肉体,要学会让肉体来为自己的生命服务。比如说你的生命现在需要运动

而肉体却非常懒惰,肉体可能会想着多睡一会,或者吃点蛋糕,这些都是肉体的奢求。而生命并不奢求这些,生命需要锻炼,生命需要节制,生命需要繁衍,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让肉体听从生命力的召唤。

阿德勒认为在童年里有3种情境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

第一种是;器官缺陷

第二种是;被骄纵

第三种是;被忽视

有器官缺陷的人就会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失败者,所以他们就会很容易放弃自己。

而被骄纵的人,因为父母总是骄纵自己,他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他会认为自己就应该拔尖,他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为我着想。

那些被忽视的人,父母因为忙而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合群没用,团结没用,分享没用,反正也没有人搭理我。

在这些孩子里面,即使他们在童年遭受了苦难,父母离婚、丧失亲人、或者残疾,或者家境贫 困等等… 但是依然会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化悲痛为力量。越是家庭贫困,他长大后就越努力,越痛苦他就越坚强。所以尽管这些人在童年都受过创,但是他们依然会更加升华。

然后有三分之一的人就会产生一种态度,就是生活是怎么对待我的,那么我就怎么去对待生活。

而另外三分之一的人就会产生报复心里,他们觉得既然生活对我不仁,那么也别怪我对它不意。

所以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如何对待这个苦难,我们会有三种选择,是化悲痛为力量去升华,因为我过去痛苦,我将来就会努力的让更多的人不再遭受痛苦。还是我要报复这个 社会 ,我要对所有人都冷漠。所以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如何对待这些苦难的态度我们是可以选择的。所以你认为生命有意义还是坎坷有意义,就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们的存在。

佛兰克尔认为,发现生命的意义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你自己创造了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比如你曾经带孩子去走过长城,你带孩子去看过黄河,或者是孩子为你做过一个蛋糕, 一个早饭等等… 你可以让孩子学会拖地,喂家里的小宠物, 要让孩子在这个家庭里承担他自己的责任, 那么这样的责任就会使他感到自己的生活特别有意义, 让孩子感觉到因为他的存在, 爸爸妈妈可以省很多劲。

所以每当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学会体谅别人的时候,能够为长辈奉献劳动力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装傻、装病、或者装笨、提东西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来很累的样子,然后孩子看到了就会过来帮你拎。或者跟孩子说我口渴了,孩子去给你倒水喝,这个时候你要学会夸他,给他足够的赞扬。这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个比赏识还重要。

第二个途径是,我们曾经体验过的那些美好的事情,比如你见过雪山,你见过日出,你见过落日,你在寒风中拍过雾凇,你曾经爱过一个人,这些过程都是可以让你发现生命意义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很难爱上一个人,她经常在谈恋爱的时候就会不断的问你爸你妈干嘛的呀?你一个月可以挣多少钱呀?你家的房子有多大啊?这些其实都不是爱,这是在买东西在挑商品。

第三个途径是,经受苦难,人为什么要经受苦难呢?因为99%的苦难才能换来了1%的快乐。如果你想吃到一顿特别美味的饭,你就得去买菜,然后买回来得亲自下厨做饭,经历这个一个苦的过程后,最终你就会吃到一顿自己亲手做的幸福味道。亲自做饭吃的人他就会比那个买现成的饭吃的人幸福感要强烈的多。所以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经历的苦难是能换来意义的话,那么苦难也就具备了意义。所以生活原本没有意义,需要你去赋予它意义。

最终人类注定会遇到三重悲剧、一是痛苦、二是内疚、三是死亡、但是人类又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把痛苦化为成就,因为痛苦才有成就。因为内疚才自我完善,因为生命短暂才对生命负责任。

第一次玩巫师3时还是两年前。当时主线打通时,主角身在空空荡荡的凯尔莫罕城堡里面,音乐孤独又忧伤。那个时候,一股极度惆怅的感觉涌向心头:白狼的爱人、女儿、好友,都消失了。这种无处话凄凉的感觉,让我连清理支线的兴致都没有了。

一年后听巫师3出了新的资料片,但是迟迟没有玩。这段时间闲下来了,准备直接开二周目重玩《巫师3》。打完之后百感交集,《巫师3》从很多方面说,都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角色扮演类 游戏 ,没有之一。

讲《巫师》系列,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分析,CDPR的制作理念, 游戏 的战斗系统,画面表现力等等……但是我一般会把 游戏 当做“第九艺术”,从艺术内核的角度进行评价。战斗系统的羸弱(比如《巫师1》)或者过于硬核(比如《巫师2》),在我看来都只是小小的缺点,并不非常在意。 人物塑造惊人的成功 人物塑造是一部艺术作品能否成功的支柱之一,能做出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整个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即使出现剧情上的硬伤和草率,读者(玩家)都是可以宽容的。

惊人的是,在全《巫师》 游戏 系列里面,出场的人物有几百个,而能够让玩家深刻记住的形象就有几十个:希里、丹德里恩、特丽丝、叶奈法这些主角就不说了,配角如血腥男爵、凯拉、罗契、迪科斯彻、拉多维德……这种过目不忘的角色我还可以列出一长串。这种饱满的群像表现力,我只在《冰与火之歌》、《哈利·波特》这种世界知名度极高的作品中看得到。但是,《巫师3》只是一部电子 游戏 而已!在 游戏 史上,能够表现如此广阔的 游戏 世界背景,同时人物塑造又如此生动成功的,无论是《上古卷轴》系列还是《辐射》系列,无论是《龙腾世纪》还是《质量效应》,都无法和《巫师》系列相提并论。

单单玩《巫师3》时,你可能会注意到 游戏 剧情上有各种问题,但放在整个 游戏 史上,《巫师》系列的艺术性堪称伟大。

说到人物塑造,就不得不提 游戏 的主角杰洛特。其实熟悉以及前两代 游戏 的朋友们可能会注意到,巫师3中的杰洛特被极大地美化了:脸庞更加英俊,更懂冷幽默和俏皮话,更加具有侠义心肠。在以及前两代的作品中,杰洛特更类似于一个边缘人的角色:人狠话不多,而且亦正亦邪,性格深邃而复杂。在《巫师2》中,丹德里恩对杰洛特的评价是:“我敢说,我是最了解杰洛特的那个人。杰洛特是个好人吗?我不这么认为。他有在努力维持着自己的人性吗,我认为他一直在那么去做。” 有的朋友一直疑惑为什么狩魔猎人一直被民众厌恶,实际上前代的杰洛特无论颜值、语调还是行为都是相当让人“望而生畏”的 在 游戏 的1代和2代中,玩家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自由度:杰洛特未必是一个好人,也未必站在百姓那边、未必不杀有人性的魔物。你可以为了金钱“出卖灵魂”,可以滥杀无辜,可以当什么女人都上的种马,甚至很多时候做的事情也是两权相害取其轻,是否正义值得商榷。在猎魔人的那个世界里面,每个人都在生死存亡线上挣扎,是否维持道德底线其实是一个极具考验的问题:你是坚持内心的公正正义,还是说尽量保护自己的利益?毕竟很多时候帮村民猎杀水鬼,换不来几个钱还得到村民的白眼,甚至是别人的唾弃、不解,“巴拉维坎的屠夫”,而有时一厢情愿的想法却反而办了坏事。你还会继续坚持你内心的原则吗?

有一句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事却非常困难。”我相信杰洛特其实也如此,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曾经降妖伏魔,也曾滥杀无辜。你作恶,真相也不会被人知晓;你行善,也不一定得到别人的理解。 游戏 1代2代(主要是1代)的主旨思想,就是“你的抉择决定了你”。这样的 游戏 主旨是极为深刻而严肃的,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难得。 而在《巫师3》里面,两权相害、道德模糊的选择被极大限制了。甚至我们可以说,不是“狩魔猎人”杰洛特,而是“大侠”杰洛特。走到哪里,杰洛特都在行侠仗义,就算有些别的选择,多数玩家也尽可能去按照善良的标准去选:毕竟行善有正反馈,作恶也不一定有多大好处。记得知乎上有个经典回答,就是问一个人是怎么变坏的,“当他觉得上天对他不公平的时候”。可以说,《巫师3》里的杰洛特不再是一个 社会 边缘人,而是一个救民众于水火、古道热肠、愿意为亲人朋友献身,拯救世界的英雄。 出现这样的转变,我认为从商业角度上是非常成功的。

在《石之心》的乡间婚礼章节中,老情人夏妮也表达了他对杰洛特的看法“有时候太严肃了,其实不必每时每刻都当狩魔猎人,该放开的时候就放开些。”而鬼魂先生附身杰洛特,与夏妮调情的章节,在我看来是《巫师3》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桥段之一,杰洛特化身风流倜傥的英俊大叔,好像也没有多少违和感…… 故事架构禁不起推敲 虽然大家包括我对《巫师3》不吝赞美之辞,但是我也不得不说,《巫师3》的整个故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它就像一个做工精美的纸片大厦,在细节上绝对可圈可点,但在整体架构上却根本经不起推敲。杰洛特找女儿的线实在太长太长了,玩家对此有两种感受,一种是我对希里也没多少感情,I don't give a shit;还有一种是找了这么半天,结果几乎却一无所获,玩家有一种深深的沮丧感和失落感。其中诺维格瑞线尤为如此:找乞丐王,找特丽丝,找梦境占卜者,找丹德里恩,找霍桑……结果找来丹德里恩后,他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希里去了哪里!第一次玩到这里的时候,我想砸键盘的心都有了。

实际上体现了 游戏 一贯的主旨:“这个世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专家。” 的确,杰洛特实际上没有多少的英雄特质,他很少冒险行事,没有争名逐利之心,更不会为了某些神器、为了荣誉、理想而向敌人开战。甚至在和女人接触的时候,表现也相对比较被动内敛。但是杰洛特却是实实在在的剑术大师,狩魔猎人大师,解决各类谜题的专家。杰洛特的行事方式,就像一个经验老练的外科医生,从某些角度来讲,杰洛特只是一个普通人。 杰洛特到最后拥有自己的庄园,更有美貌且富有的叶奈法(特丽丝)为伴,朋友众多,受人尊敬,虽然改变不了世界,却有着一个美好的结局。其实《巫师》系列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认真地对待工作,耐心地投资自己(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买酒(误),对爱情真诚,愿意对亲人和朋友付出——那么美好幸福的生活,其实距离你并不遥远。

结局不能完美,反正最后白狼有房子,楼下主卧特莉丝和叶奈法住楼下,希里住楼上。

丹德里恩每天给我唱歌

希里偶尔陪我出去猎魔

如果这样哪怕过了二周目我还是会玩很久

我对剧 情感 触最深的就是,你发自内心的选择,导致的最终结果可能并不是自己期望的,这种事与愿违的感觉特别真实,可以说我喜欢这个 游戏 完全就在于这一点。

游戏 早期,老鼠之塔任务的剧情就让我印象深刻。我选的帮助那个女妖精,没想到最后她还是把男友杀了(后来知道两种选择男的都是死);跟凯拉啪完后去老鼠塔堵她,我其实根本没想动手,结果不知道怎么选的就一言不合打了起来,杀死凯拉后还放了一波剧情动画。如果当时选择放任她去见拉多维德,那么直到去了诺维格瑞,特莉丝会找你去给凯拉收尸,才能体现出这波选择的后果...还有一个任务,是一个地点剧情触发任务,进去是否能遇到二代的雷索,是根据 游戏 前期跟皇帝手下那个将军的对话来决定的,如果没有2代的存档,他问你雷索后来怎么样了,如果当时选的是雷索死了,那么这个场景就不会遇到雷索,反之则可以遇到,也是感觉制作组脑洞很大。巫师3中少有的存在皆大欢喜的任务,是血与酒中的骑士的恋爱故事,非常精彩。就分享这么多。

分享的《巫师3:狂猎》一周目通关心得感受

7月在同学家里偶然看到这个 游戏 ,决定下下来试试,一上手就无法自拔。关于它的吸引人之处我就不再多说,2015年度最佳 游戏 也不是盖的。今年要考英语,基本每天都要学英语,不能一直玩,所以基本都是断断续续的。先说说我怎么玩这个 游戏 ,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慢慢玩,慢慢享受,不看攻略,自己根据自己的三观进行剧情上的选择,比如,我选了叶,果断没有留特里斯(做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留下的话就不能和叶在一起了),再比如说我选择了杀拉多维德,以及帮罗契,其实不想杀迪科斯彻的,也没办法。

我上手之后,推荐给了别的几个同学玩,他们要么是无脑推主线,要么是看攻略查怎么样结局好怎么样来,我觉得这 游戏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你能融入这个 游戏 世界,用你的三观去改变这个世界,如果看了攻略玩,就毫无意义了。一周目没有把所有支线所有问号都清了,百果园和威纶支线基本都做了,之后发现支线太多就挑重点了。但是只要做到的任务,我都会认真去看剧情,绝不跳过,只有一种情况我会百度,就是做什么任务的时候我实在找不到路。第一个吸引我的剧情是个很小的支线,百果园的烧车贼(是烧车吧?忘记了),最后我决定揭发他,还是比较伸张正义,这也是第一个让我认识到这个 游戏 魅力的任务。不过第一个让我震撼的剧情无疑是男爵了,当时花了很久做完整个男爵任务的,当时每个任务需要选择的时候我都会考虑再三最后随心而选。根据自己的选择,杀了树心,救了男爵和夫人,做完百度才知道我这么做的代价是五个小孩会被,但也知道如果不杀树心男爵夫妇就会死。这也是第一个让我感觉很难受的地方(之后很难受的就是迪科斯彻那里了,为什么罗契和他非要死一个),也比较现实,不可能达到两全其美,必须有所舍弃,也不算后悔吧,小孩确实很可怜,但男爵任务做下来发现其实男爵不是刚开始描述的那种冷酷无情的大坏蛋。

中间精彩的任务太多了,大家也都有体会,就不再赘述。就是感觉如果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去玩的话,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让你的内心有所颤动。比如凯尔莫罕打狂猎,维瑟米尔死的时候,真的很难受,还有最后大战克拉奇被艾瑞丁杀了的时候,也是很难受。毕竟这些人,要么是至交,要么是剧情上接触很多的朋友。也有某个坏蛋做了很多坏事之后,心里会想着我一定要杀了他。总之,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太多了。

好了,上面就是作为一个刚刚通关的新人,对这个 游戏 ,对这一路巫师世界的旅行的感受。现在我想问几个问题,很疑惑。先说最重要的,就是关于结局。刚才大战结束,阿瓦拉克带走了希里,然后和叶去精灵塔,我进去了,找到阿瓦拉克,进入剧情,然后他扔掉了剑,我选了第一个“我不吃这套”,然后他说他是为了希里好,然后希里就出来了,说是她让阿瓦拉克这么做的。然后问题来了,如果我选了第二个“你以为我会饶了你吗”是会杀了阿瓦拉克吗?求吧友解答,这是第一个问题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巫师3:狂猎专题

logo

第二个问题是,在我选了“我不吃这套”的前提下,希里出来了,说了一大堆,说狂猎死了但是白霜还在,要穿越到白霜世界去尝试,为了白狼,为了叶和特,为了整个世界。希里往传送门走的时候出现了四个选项,这个选项是限时的,当时刚玩的时候同学告诉我限时选择很重要,会影响结局,四个选项好像是“沉默不语”“我不准你去”“求求你别这样对我”“祝你好运”,我选了“求求你别这样对我”,当时的想法是整个剧情下来,我是喜欢叶的,但也很喜欢希里(当然这两种喜欢不一样),就是很希望三个人一起,当然我知道不可能。希里对我很重要,所以我不可能沉默不语,考虑到应该尊重她的意愿,所以没选“我不准”,但是另外两个选项其实我是纠结的,我觉得“祝你好运”是随着她的性子走的,觉得她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不想干涉,不过我最后选了“求求你别这样对我”是因为我真的舍不得她,我感觉当时走之前的那些话就是意思她要做牺牲,我真的认为进了传送门就是希里死的结局,我实在不觉得“祝你好运”会有奇迹,只能尊重内心的选择,求她留下来别送死。第二个问题是,另外三个选项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三个问题就是基于我前面这两个选择所触发的结局了。刚才限时选项我选了“求求你别这样对我”,我不想让她进传送门,因为我觉得进去就再也见不到了,然而选了以后发现她还是进去了。我就很绝望,难道希里死了吗。。我没做什么反着她的事啊。。这里说明一下,关于希里的结局,我同学给我提示过一句话:找到希里之后的剧情尽量顺着她的性子,5个选对3个希里就不死,但我完全不知道是哪五个任务,不过在对话中我也发现了希里不喜欢把她当小孩,表达过很多次她长大了能自己做决定的想法,所以其实就算同学不提示的话,我也会顺着希里的。所以当时希里进传送门的时候我会很奇怪,心想我基本是顺着希里啊,为什么她还是死了,非常困惑,非常伤心,而且之后是“结束是另一个开始”任务,回到百果园了,我又开始纳闷,就算希里死了,我和叶肯定是没问题的啊,我没留特里斯啊,我也表达了我爱叶啊,在最后大战时候叶说要去北方我说我愿意和她去任何地方啊,为什么最后我也没去找叶,确实在路边问旅人要不要修车,我非常纳闷,非常无语,以为自己是希里死+孤狼结局,简直要怀疑人生了。然后让我去旅馆,看到那里做了一个人,我以为是叶(因为这时我还是认为希里死了,白狼去皇宫给恩希尔说希里死了,我真的以为是事实。。。),然后没想到是希里,白狼把定制的银剑给她并叫她“狩魔猎人”,然后结局,进入那个旁白动画,我简直一脸懵逼。希里不是死了吗?怎么又成狩魔猎人了?然后看旁白动画,讲之后发生的一切,最后旁白里说希里并没有死,成为了狩魔猎人,白狼教了她一切然后再度分开,然后白狼去找叶过上了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简直觉得我是个智障。。智商低的不行,一脸懵逼——怎么又成希里狩魔猎人+和叶在一起的最佳结局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到现在也不确定这到底算什么?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根据我的描述,麻烦大家告诉我我这是什么结局?

其实仔细想想,在旁边动画之前,希里在传送门另一边,白霜世界是有提示的。想必大家如果是相同结局也都注意到了,就是突然进入回忆画面,和希里砸实验室、埋葬好朋友等等几个镜头,我当时第一时间看到的时候是以为希里想到了和白狼的回忆有点回心转意了,是不是可以回来了,然后画面切到白狼那边,传送门关闭,我就觉得我想多了,希里还是死了。然后根据最后希里出现以及旁白动画的解释,仔细想了一下当时那段回忆,突然想起来同学告诉我的5选3,那些回忆的镜头貌似就是白狼顺着希里性格的剧情,而且好像只有三个剧情,也就是我刚好做对了三个选择,差一点希里就死了。。。主要让我困惑的是我以为关于结局,会在最后的旁白动画之前,以 游戏 的形式介绍结局,比如去见希里,然后 游戏 自动进入带她练习的剧情,然后再去找叶,自动进入剧情就像 游戏 刚开始在梦里和叶在家里的那段一样,我以为会是这样,所以当时什么都没有就让我以为自己是希里死+孤狼,哈哈哈感觉完全融入这个世界突然出来以后智商无限降低了。

其实最开始就听同学说过结局的种类,当时想的就是希里狩魔猎人+和叶在一起,但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达到这种结局,我也没有刻意追求,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很多人孤狼是因为不忍心让特里斯离开,后面又热心帮叶做任务,导致孤狼。而我是从 游戏 最开始的CG就喜欢上了这位黑发高傲女神,百果园最后见到她时就完全迷上了,从那时就定了跟她。所以当时我毫不犹豫不留特里斯,也真正是不看攻略达成了和叶女神在一起。其实平心而论完全自己玩完成和叶在一起貌似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在剧情中,很多喜欢叶的对特里斯也不讨厌,就是那种好朋友,毕竟是前恋人,希望她过得好,并不是想脚踩两条船,只是觉得看着她走太绝情,留下她就显得不那么残忍,很多人都是有这样的好心的。但包括我在内,大家都不知道当时一旦在船上选择“留下吧”那就意味着要么和特里斯要么孤狼,不会再和叶好了。但喜欢叶的玩家并不知道后果,因为喜欢叶所以理所当然帮叶做任务以及表达爱意,导致最后孤狼。不得不佩服波兰cl的套路啊哈哈,还好我从一开始就一心迷恋叶奶了,总结一下我感觉最难受最纠结的几个选择:1.男爵那里,是否杀树心;2.是否留特里斯;3.罗契和迪科斯彻。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最深的感悟就是, 游戏 中处处透漏着对人性的拷问,和面对不同选择时的内心挣扎,看到结果之后的欣喜和怅然若失。认认真真没跳一步剧情通关的话,真的会有一种失落感。

在巫师3里,杰洛特作为一名猎魔人,是被世俗世界所歧视的存在,所有的人都认为猎魔人是异端,走到哪里都会被给白眼和唾骂,处处都是不受待见。但是人们又需要猎魔人来为他们解决水鬼,妖灵,等等怪物。既不喜欢猎魔人,又极度需要猎魔人,非常矛盾。

在跟随杰洛特一路寻找希里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许多事情,从南方跑到北方,在跑到海外,又去往别的星球,再回到主世界。

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杰洛特和叶奈法、特莉丝的感情线,和希里的父女关系,和诸多盟友之间的羁绊,路上遇到的支线等等,都需要我们去做抉择。

期间最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

1、和两位女主之间的感情线, 游戏 剧情戏剧性的给了我们很多选择,在诺维格瑞面对特莉丝的温柔(老实说我是真喜欢特莉丝脸上的雀斑),在史凯利杰面对叶奈法的狂野(独角兽你们爱了嘛),很难让人抉择有没有。最终只能选择特莉丝和叶奈法中的一个,要是滥情的话,那么一个也得不到。这是让很多巫师3玩家很抓狂的一点。所以做一个孤狼猎魔人挺好的~~~~

2、面对希里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的角色,从来都是替她做决定,相信很多有孩子的玩家,会很有感触。作为父亲我们通常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当希里一路躲避狂猎的追杀这么久之后,再见到希里是,她已经是个大姑娘了,不再是凯尔莫罕时候的小姑娘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完整的三观了。在经历了许多对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希里的的确确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不再需要我们为她操心了,而是要尊重她自己的选择。雏鹰总是要展翅翱翔的,不是么~~~

3、还有在史凯利杰时候的一个支线任务,森林之心,也是感触颇深。

这是一个村子里老一辈哈罗德保守派和年轻人史温激进派的碰撞。众多玩家对这个任务,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做的也是颇为闹心,没有一个完美结局之说。

和史温对话,杀了鹿首精,回到村子会发现,哈罗德被年轻人史温杀了,给我们的选择是放过他,或者杀掉他。

和哈罗德对话,不杀鹿首精,按照长老的方法完成任务之后,回到村子,史温为首的年轻人要杀哈罗德,给你两个选项,杀掉年轻人,或者任由哈罗德被杀。

对人性的拷问很难让人抉择,这个任务做的是非常闹心的。

还有许多任务都会引人思考,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还是体验 游戏 亲自感受才能知晓这款 游戏 有多棒。

结语

我自己通关的结局是相对完美的结局,白狼在击败狂猎之后,回到威伦,向希里的父亲告知希里已死的消息之后,得到了一句,永远不想在看到你。然后看着白狼一路向着百果园而去,战乱之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们在逃离战乱,强盗们在拦路抢劫。配上黄昏的背景,一副萧条破败的景象。别提有多难受了~~

拿到自己托人打造的银剑,回到百果园的酒馆,这时候来了个大反转,(当时真的给骗到了,以为希里真的死了)希里其实没有死,在酒馆等着杰洛特,杰洛特托人打造的银剑,正是给希里的礼物。结局就是希里成了一名猎魔人,白狼继续着他的孤狼流浪生涯~~~~

我记得喔在最后boss战之前回到早已空无一人的城堡 想着为什么大家不能就只是呆在这吹吹牛 练练剑 再想想可能那就不是巫师了

这个 游戏 玩前几个小时入手费劲,剧情也不懂,一旦坚持下去,就不可自拔,完全投入进去,我甚至开始关注原著克

11个小时 我就呵呵了

现在通关之后,真觉得这个 游戏 确实不错!

在里面你可以扮演杰洛特,一个仁慈有爱集正义的化身,也可以是个流氓。这就是巫师,它可以让我们发泄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虽然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有各种差距,但在巫师里面我们是平等的。每做一件喜欢的事情,不仅对 游戏 有利但其实更开心的不还是我们自己吗?我们能在这个 游戏 里面找到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分辨对错,能有哪个 游戏 做得到?这也是为什么巫师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打牌和打桩一样都要有节制